从个人成长,到挑战新高,再到惠以及人,应该是个自然规律吧。
多数人跑步跑到了一定阶段,都会出现目标缺失的迷茫期。有人会提不起动力,有人会厌跑,我也经过这样的阶段。保持持久动力、一直跑一直爽,有技巧可循。
从零基础到10公里再到马拉松,一路走来会是个非常陡的加速度曲线。从马拉松到新的目标,却会出现非常多的岔路口,有人会勇猛精进,有人会止步不前,有人会因伤退出。回首我这些年跑步过程,发现持续获得跑步动力,持续更新目标设定,是件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根据我的个人经验、对朋友的观察以及各种书籍上学习,我发现持续获得跑步动力,会有几个质的飞跃门槛,一旦度过这些阶段,你又可以跑很久,且充满目标感。
初学者进入跑步领域,最开始要进行的阶段,就是谨小慎微打基础。要知道,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,几乎都会去翻翻资料,问问有经验的前辈,看看如何入门。但唯独跑步——这个我们先天就会的能力,多最容易放松警惕,抬腿就跑,不管强度,不讲科学,觉得这没必要。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受伤风险。
对所有初学者来说,谨小慎微打好基础,是完美的第一阶段,这里面有两个可供参考的指标。
a、小心谨慎的从零基础开始起跑,遵循10%原则(本周跑量不超过上周跑量的10%),直到自己能跑连续的5公里。
5公里是长跑感觉的分水岭,度过这一阶段,就能够切身体会到长跑的感觉,长跑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也都会初步体验。5公里是长跑的入门和跑者/非跑者的分水岭。所有长期坚持跑步但距离不到5公里的人,几乎都无法感受到长跑的乐趣,也很难形成习惯。
只要月跑量能够达到100公里,跑步习惯绝对已经养成了。而且更有可能的是,你会去参加10公里、半程马拉松比赛,甚至开始畅想着跑一场全程马拉松。
循序渐进的增加跑步里程,能够单次跑步超过5公里,能够月跑量达到100公里,这两个指标的完成意味着你已经跑步入门了。甚至可以说,在多数跑步APP上,你都已经超过了90%的人。跑步APP虽然注册用户很多,但如果你真的去看一下跑步数据,能达到这两个指标的依然是少数。
月跑量50公里以下的,就像是小学初中,属于基础教育阶段,而一旦你迈过了月跑量100公里这个坎,你就已经上高中了,是一个足以应对复杂知识体系且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。
谨小慎微打牢基础阶段,对多数跑友来说,要在一年左右,至少也要在半年以上。
月跑量积累到一定程度,我们就要开始寻求科学进步,稳步提高,训练也不仅仅是跑,更多的专项训练进入视野。经过这样一个阶段,完成马拉松全程,完全不成问题。
只要我们逐步增加跑步距离,耐力就会像地里的庄稼一样,自然而然长出来。单次距离跑到20公里以上,水到渠成。而这时,如果你的月跑量能达到150公里,单次距离能达到25公里以上,跑全马就没有问题。
功夫初成,信心倍增。这应该是跑步最快乐的时光,能够享受内啡肽分泌的快乐,能够完成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马拉松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,能够体会到进步成长的快乐,也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。此时你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跑者。
完成自己首次马拉松,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、值得骄傲哭泣的高光时刻。因为有了稳扎稳打的科学训练,有了耐力及力量基础,跑步完赛会是轻松惬意的,绝不会是一种走走停停熬出来的比赛。需要“熬”,需要“坚持就是胜利”皆因自己的基础没有打牢。
功夫初成,会有非常多的比赛想要去尝试,参赛也是最频繁的。我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几乎都在这一阶段大量参赛。这一阶段至少能值得我们去跑上一两年。
当我们能够完成全程且没有“撞墙”的马拉松,跑步的快乐,就已经在生活中蔓延。当然如果马拉松已经跑多场之后,很可能你就会有对成绩有要求。我能不能达到4小时?能不能跑进330?跑进310?跑进3小时甚至更好的成绩……不断挑战新的高度,是每位跑者动力的来源。追求速度,追求竞技体育的快乐,是那些勉强完成马拉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。
虽然很多人都在说佛系养生跑,但其实如果扪心自问,如果我真的能够跑快,会不会比现在更有成就感?
我经常看朋友圈晒跑步、晒跑步路线,都会得到各种点赞。如果你是跑者,就会发现,如果谁跑了一个非常快的速度,那种点赞绝对是最多的!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,都会对跑得快的人有一种暗搓搓的崇拜,即使嘴上不说,大家也会认为跑得快,确实很牛逼!不然奥运会也绝不会那样令人激情振奋了。
当我们打好了跑步的基础,享受内啡肽分泌的快乐,也在赛场上初步见识形形色色的朋友,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场比赛,在这之后变得更高更快更强,一定会顺理成章。跑得更快,需要艰苦的训练,他所承载的荣誉,也值得每一个人去付出努力。
走出舒适区挑战新高,是多维度的,跑得更快是一种,跑得更远也是。有人会在跑步一定阶段转向越野跑,50公里、百公里、百英里甚至更远。
还有的人会通过更复杂的运动项目来挑战自己,比如转向铁人三项。无论如何,走出舒适区,都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动力,即使我们并没有意识到。
你去看身边的资深跑友,很难发现一直徘徊在某一成绩反复跑同类型比赛的人。每个人至少在某一阶段,都会想要超过去的自我,对成绩有那么一些追求。
当我们挑战速度的极限,总会达到一定瓶颈,此时边界效用递减,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,可能成绩也无法再进步了。特别对于繁忙的普通人来说,个人最好成绩定格在年轻的某一时刻,似乎成为必然。
在个人跑步生涯中,最好成绩定格在了三小时,定格在了三个半小时,或者定格在了4小时、5小时……这无可厚非,每个人先天条件不同,随年纪增长越来越难达到速度上的提升也是必然。随着年纪增长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仅仅为了维持成绩站在原地就已经花光了力气。经历了这一时刻,还要依然获得跑步动力,跑者就会转向分享和激励他人。
从自律训练的跑者、赛场上拼搏的跑着者,变成一个跑步运动的推动者,会有大量新的动力产生。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,就是从输入到输出。。
自己跑是一种快乐,帮助别人跑,带动更多人跑,是另一种快乐,这种分享才是真正没有尽头的。
从跑步磨砺自己,到获得知识的融合,再到将知识转化为输出,去影响他人,这一过程是质的飞跃。有的人会带新人跑步,有的人会促进跑步文化交流,有的人会通过跑步带动公益……所有这些都是个人跑步之外的输出,也能让我们自己的长期跑步,获得更持久的动力。
这4个阶段让跑者不断从跑步的过程中吸收能量和动力,跑步也会因此伴随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