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肉恢复:两次训练之间休息多久才算科学?
适合人群:所有健身人群
内容标签:训练恢复 增肌 影响因素
曾经有段时间,我训练得非常刻苦,整套俄式深蹲、硬拉特训,把自己搞得上气不接下气。这样做是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科学增肌,觉得想变强就要疯狂地训练。
多年下来,我依然努力训练,同时也训练了成千上万的人:他们体型各不相同,身形有大有小,能力有高有低。
如果这么多年的经验汇成一句话,那就是:增长肌肉的关键在于能否从训练中恢复,而不在于训练得有多苦。
什么是恢复?如何管控?
恢复的其中一个定义是:“在经历一次训练后,满足或超过运动表现的能力。”
简单来说,恢复并非只与运动当下的表现相关,同样也包含运动后身体适应运动压力的能力。
在我刚开始学习训练理论那会儿,专家们都关注一个概念“体内稳态”(homeostasis),即“在相互依存的因素之间,身体倾向于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。”简而言之,体内稳态就是身体的一种保持自身平衡的状态。
这是如何应用到训练中的呢?让我们先聊聊运动压力是如何打破体内平衡的。
训练即压力,亦即可控压力。
比如在健身房努力训练手臂一小时,你的身体系统在持续接受压力。训练结束后,身体为了恢复到满意的平衡程度,需要通过多种机制来响应,其中包括提高蛋白质合成这一机制,这才能够让身体变得比以前更强壮。
即便如此,恢复并非仅限于单个肌肉层面,必须从更大的视角来分析才行:
比如,在科学的健美分化计划中,最主要做法就是避免过度训练同一肌群,关注邻近部位肌肉性疲劳和恢复。所以如果周二练胸,周三就不要练肱三头肌或三角肌前束了,因为连续两天的训练会征用部分相近的肌肉群,导致过劳影响恢复。
这些概念的确可以帮助增肌,但有关恢复我们还需要考虑得更多。
是什么驱使肌肉收缩?
肌肉不会自己收缩,而需要生物电信号的驱动,也就是神经系统的参与。
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:
1. 交感神经系统,或称为SNS,属于“战或逃”反应系统。如果想快速跑动,跳高,或者搬运重物,身体会激活SNS系统来完成。
2. 副交感神经系统,或称PNS,是“休息和消化”系统。如果想放松休息和恢复,则激活PNS来完成。
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神经系统拥有平衡状态。当你努力训练的时候,需要能够调动SNS系统来完成训练动作。当放松和睡眠的时候,PNS系统则处于工作高峰期。
那么如何保持神经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呢?
心率变化检测
其中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记录并监控心率变化(HRV),用软件市场上各种app就可以了。
HRV系统能测量每次心跳之间的细微变化,观察SNS和PNS之间的平衡,并给出数据。如果它是平衡的,且各项机能处于高水准,一般会得到绿色数据,意味着身体已经恢复,可以进行下一次训练。如果恢复情况不好,其标志为SNS系统活跃,数据显示为黄色或红色。
训练如何影响恢复?
每次我给学员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,考虑三个主要因素:
●年龄和恢复能力;
●主要训练目的(提高力量还是改善体能);
●日常生活中其他压力因素。
年龄因素
一个十几二十岁的人,生活中的压力大多仅是早起上课。一周能去健身房练五次,而且周末的额外活动也不影响恢复,这样的人就能承受很高的训练压力而且完全恢复。
再说另外一种人,50多岁,干一份全职工作,经济不宽裕,家里有十几岁的孩子,这样人的压力水平很高,恢复能力自然差多了。
当我开始编排第一个计划的时候,首要考虑的就是,在一周内希望学员能完成多少练习?从这里入手,将总压力划分开,分布在计划中的每个训练日。
这类的知识我不是第一次讲了,在以前的【完美合身的计划编排】中就有详细地提及,随着训练水平的变化,我们要怎么处理恢复问题。
在本课程中,同时还讲到如何选择适合你的训练动作、你的动作顺序编排、串联等等问题。现在特价9.9元就能学习!
对于我的大部分学员而言,每周2到4个训练课效果就挺好。年轻一些的安排4次训练课,年老的则靠近2节课/每周。当我们年岁增加以后,每节课之间的恢复就变得越来越微妙了,因为能力在下降。
如何知道每次训练的压力?
为了确定每次训练压力的大小,我们需要设立一个参考标准。很多学员习惯用组数乘以次数来计算,但我们这次强调的关键是要包含强度。
因此,放弃组数乘以次数的算法,新的公式是:
组数×次数×重量
同样是5组×5次的训练,强度不同,这个公式算看起来是这样的:
5组×5次×200磅=5000磅总量
5组×5次×400磅=10000磅总量
两种组练习里都包含了25次动作,加上重量后,能更直观的描述训练总量。
考虑你的主观疲劳感知
主观疲劳感知评估,也称RPE。
举个例子,在健身房里为深蹲热身准备,有那么几次这个重量对你来说小菜一碟,状态爆表,训练结束你感觉很爽;但也有那么几次感觉状态糟糕,肩上的重量似乎像座大山,让你俩腿打颤。
主观疲劳感知评估RPE不仅可以帮助你洞察训练当天的感受,也能推测出训练后的恢复程度。我经常用1到10分来衡量一节课的困难程度,10分意味着惨烈,9分强度很高,8分挑战,以此类推。我们的大部分训练课应该处于8的附近。
成年累月的RPE判断可以帮助记录训练中的状态,也可以发现采取哪些措施能提高每个动作的训练效果。
如何建立更好的训练模板?
年轻力壮的训练者可以更容易的进行不间断的训练,原因简单,恢复能力好。对于年龄大的人,就得认真寻找训练与休息间的平衡。
等到训练者对健美的认知成熟以后,就会发现,增肌需要更大的训练量或者更高的强度来打破体内稳态平衡,并以此强迫身体适应。综合考虑到年龄增长与训练压力因素,就不得不增加休息时间来帮助恢复平衡。
当然,也会有例外情况,有些人能每天都训练,而且恢复的很好。同样,也有用药物方式来增强训练表现的。但总体来说,每周3到4次训练就已经可以将身体推到极限了。
把这个理念进一步推演,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,著名的西部杠铃健身房里,那些世界级精英运动员们的训练计划是一周4练,其中两天是高强度训练日,两天是中等强度高容量训练日。
一周训练计划如下表:
周一:高强度,下肢训练
周二:休息
周三:高强度,上肢训练
周四:休息
周五:中等强度,下肢训练
周六:中等强度,上肢训练
周日:休息
以上计划注意几个关键点:
● 如果过于逼近强度极限,每周最多两次,并需要48至72小时来休息。即便你感觉肌肉恢复了,神经系统也没有恢复(神经总是比肌肉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)。
● 每周两天的最高强度训练,并不意味着剩下的时间都可以休息。还有很多其他训练需要执行,如中低强度训练,恢复性训练,或者其他计划内容,仍需按照规范节奏去健身房。
●如果目标是增加肌肉而非绝对力量,那么传统健美分化就比较适合。每次高强度训练后都应该有一天休息,确保最大化恢复能力。
以下计划效果会不错:
周一:腿部训练
周二:休息
周三:胸部训练
周四:休息
周五:背部训练
周六:肩部和手臂训练
周日:休息
如上文所示,以每周各肌群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压力为出发点,腿部训练应该是每周强度最大的,其次是胸部、背部。
恢复的底限
训练计划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方式,能够最大化每次的训练效果。
—充足的水份至关重要。确保每天涉入足够水分,特别是练后。因此,高质量的水份和恢复补给在这个环节会很有帮助。
—肌肉在训练中不会增长,在休息中才会。所以,每晚要睡眠8个小时左右。
—拉伸不一定能直接帮助增肌,但是能增加柔韧性,开启恢复进程。训练后选3-5个主要部位进行静态拉伸,伴随深呼吸。
—碳水化合物是训练后最容易短时间吸收消化的,所以练后首先关注碳水的摄入(比如葡萄糖)。如果训练时间长而且强度高,也可以考虑在训练中少量补充碳水化合物。
训练后20分钟喝蛋白粉,随后的1-2个小时内制作并吃下营养平衡的一餐。
如未注明,均为陈宝强笔记原创,码字不易,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!
本文标题:肌肉恢复:两次训练之间休息多久才算科学?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2u2o.com/cpzx/68146.html